更多消息燃燒了的脂肪到了哪裡去? 2015-01-26 大家“減肥”時,當體重下降, 燃燒了的脂肪, 會到了哪裡去? 會化成能量或熱能量散出體外? 會變成肌肉? 還是燃燒脂肪的代謝產物會透過糞便排出體外? British Medical Journal(英國醫學雜誌) 在2014年12月的一篇文章提到訪問各50名家庭醫生, 營養師和健身教練的結果, 發現大多數認為體重下降, 燃燒了的脂肪會化成能量或熱能量散出體外。這個想法基本上没有錯誤,但不完整,缺乏提及其他重要的部份,未能完全解釋脂肪物質的演變。這麼說,燃燒了的脂肪,究竟會化成什麼物質? 脂肪是由碳,氫和氧粒子造成。透過由空氣吸入的氧氣,體內脂肪和氧氣進行呼吸作用產生二氧化碳,水份和能量。文章中舉例,燃燒10 kg的脂肪會產生8.4 kg的二氧化碳和1.6 kg的水份。因此, 當大家“減肥”時, 脂肪不會變成肌肉亦不會透過糞便排出體外,而主要化成二氧化碳,透過呼吸,從肺離開身體。 從上述的理解可得知,“減肥”需要解鎖儲存在脂肪細胞中的碳,從而提醒大家“減肥”的秘訣 : 常運動,增加碳的燒耗,並且配合均衡健康的飲食,控制碳的攝入。 資料來源: Meerman, R., & Brown, A. (2014). When somebody loses weight, where does the fat go?. 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. Retrieved from http://www.bmj.com/content/349/bmj.g7257.full.pdf html 運動有助學校成績 2014-04-25 最近「英國運動醫學雜誌」發表研究,青少年的運動量與學業成績帶有正面相關的。運動量愈大,學業成績愈好,尤以女孩子的科學成績進步為甚。研究人員召集5,000名11歲的兒童為研究對象,要求他們配戴體能活動感測器1周以評估運動量,之後在他們11、13及16歲時,再評估他們英文、數學及科學的學業成績。 研究報告指出, 11歲時運動量最大的兒童,在三個不同時期,三個學科表現都是最好。另外研究發現,11歲男童及女童,平日分別每做17分鐘 與12分鐘運動,到16歲以前就會看到成績進展,尤以女孩的科學課堂表現最明顯。 這研究告訴我們,多參與運動不但不會對學習帶來負面影響,反而會有所幫助。 資料來源:Booth JN, Leary SD, Joinson C, Ness AR, Tomporowski PD, Boyle JM, Reilly JJ. Associations between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attainment in adolescents from a UK cohort.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, 2014, 48: 265-270. 做家務真的可視為做運動? 2014-04-17 做家務有一定的運動量,但它可代替『做運動』嗎?一份刊載於BMC Public Health 2013年研究報告指出,一些經常做家務的人與進行一般常規運動鍛鍊的人相比,體重相對地較重。 研究人員估計造成這結果的原因,是因為人們高估了他們做家務時的運動強度和時間,或者他們高估了做家務所燃燒的熱量,從而比平時吃得多了,攝取過多的熱量。 美國運動醫學學院(ACSM)的運動生理學家Richard Cotton認同人們的平常訓練計劃中,應包含不同種類的運動,但是他認為單靠做家務來減肥的效率不大,透過傳統運動如跑步會比較有效。不過一些體力勞動較大的家務,例如用剪草機剪草30分鐘,所消耗的熱量與緩步跑30分鐘相若。 雖然一般日常家務的確不能與普通運動如跑步相比,但也有一定的運動量,可以維持身體健康。不過,如要進一步提升體能,改善身型,建立恆常運動習慣和均衡飲食的配合,雙管齊下是十分重要的。 資料來源: Murphy M.H., Donnelly P., Breslin G., Shibli S., & Nevill AM. Does doing housework keep you healthy? The contribution of domestic physical activity to meeting current recommendations for health. BMC Public Health, 2013, 13:966-972. 每天多走2千步 2014-04-10 英國萊斯特大學( Leicester University)近期發表一項關於步行與健康的研究,若是每天步行比平日多走2千步,可以降低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機會率。 該研究以來自全球40個國家的9,306名有潛在糖尿病或其他心臟疾病風險的成年人為調查對象,分析其每天以計步器紀錄下來的步數,與患病風險間的相關性。 結果發現,每天多行2千步(大約步行多15-20分鐘),這樣每日累積而來的運動量,就能令心臟更健康。若果每天能多行4千步(大約步行30-40分鐘),就能有效降低血脂,功效有如服用藥物,但是一點副作用也沒有,對身體健康幫助更大。 很多人都明白運動對身體健康的好處,但現今都市人工作繁忙,生活節奏急促,導致很多人訴說沒有多餘時間做運動。其實運動隨時隨地都可以做,人人都能實踐,步行便是其中一最佳例子。 每天要多行2千步其實不難做到,例如當要乘搭交通工具如巴士、地下鐵回家時,如果可以的話,提早一個站下車,然後就步行回家。平時可以多行樓梯,代替乘搭升降機或扶手電梯。吃完午餐或晚餐後,可以散步一會。再者,步行時間可累積計算,例如早上行500步,下午行500步,到晚上時去行餘下的1,000步,其運動對健康的效果,與一次過連續行2,000步無異。 以上種種方法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到,不需要特別設施或場地,只要持之以恆,每天所累積下來的運動量,就可以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,每星期做到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,從而促進身體健康。 骨質流失非想像般快 2012-03-01 骨質疏鬆症幾乎成為步入更年期婦女的頭號敵人,惟恐骨質流失加快,髖骨折隨時一觸即發。但《新英倫醫學雜誌》最新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這不過是「想當然」,骨質流失速度非想像般快,甚至可延至65歲才進行初檢,往後亦毋須頻密檢查骨質密度。 研究人員追蹤5,000名67歲或以上婦女超過十年,並先證實她們之前沒患上骨質疏鬆症。結果發現少於1%婦女骨質密度正常,少於5%有輕微低骨質密度,有10%在一年內進展至骨質疏鬆症。換言之,假如在60歲至70歲期間,骨質密度處於正常水平,未來五年出現骨質疏鬆症機會不大,除非有其他突發事件,如服用高劑量類固醇。無獨有偶,美國疾病及預防控制中心亦發表另一全國調查報告,結果指七成65歲以上婦女並沒有患上骨質疏鬆症。因此,美國聯邦保險計劃准許每兩年檢查骨質密度一次,根本沒有需要,因為骨質流失速度絕非想像般快,現行措施有浪費資源之嫌。 自1995年開始,一種聲稱能減少骨質流失的藥物面世,醫生每二話不說便處方予骨質密度稍微低一點、而非臨界點的停經婦女;同時亦向非臨床診斷為「骨質疏鬆症」的中老年婦女用藥。可是藥物的副作用陸續浮現,如罕見的顎骨壞死、大腿骨骨折等。於是專家建議服用此藥五年後,須停止一段時間後,方能再服用。 既然骨質非想像般急速流失,加上藥物長遠副作用成疑,我們不妨回到基本,從日常飲食和生活習慣做起,預防骨質疏鬆:(一)多進食乳類食品及深色蔬菜,增加鈣質攝取;(二)多做負重運動,有助增加骨質;(三)保持適當體重,過瘦較易罹患骨質疏鬆,過胖又會造成膝蓋負荷。 |